資訊中心NEWS CENTER
在發展中求生存,不斷完善,以良好信譽和科學的管理促進企業迅速發展紅外熱像儀用于復合材料疲勞研究
紅外熱像儀已成為復合材料疲勞研究中一項有力的無損檢測工具。它的核心應用原理在于捕捉材料在循環載荷下產生的溫度場變化,這變化主要源于兩種熱力學耦合效應:熱彈效應和內耗生熱。熱彈效應是指材料在快速變化的應力(如疲勞加載)下,因彈性變形而產生的可逆絕熱溫度變化,通常在拉伸時輕微降溫,壓縮時輕微升溫,其幅度與應力幅值成正比。復合材料中不同纖維取向或鋪層區域的熱彈響應差異,使得紅外熱像儀能直觀地揭示應力集中區域。更為關鍵的是內耗生熱效應。在疲勞過程中,材料內部發生的不可逆微觀損傷(如基體開裂、界面脫粘、分層、纖維斷裂)在反復變形時會消耗能量,這部分能量大部分以熱的形式釋放。損傷越嚴重,能量耗散越大,局部溫升就越顯著。紅外熱像儀能夠精確地定位這些揭示損傷存在的局部“熱點"。
在具體應用方面,紅外熱像儀發揮著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能用于疲勞極限的快速評估。通過對單件試樣施加階梯遞增的應力水平并進行少量循環,同時監測其表面溫度變化,可以觀察到:當應力低于疲勞極限,主要呈現可逆的熱彈效應,平均溫度變化小;一旦超過疲勞極限,內耗生熱主導導致平均溫度顯著升高。這種方法相比傳統階梯法大大節省了時間和試樣數量。
其次,紅外熱像儀能實時、全場、非接觸地監測損傷的萌生與演化。疲勞損傷的起始點(如缺口根部、自由邊)通常會首先出現局部溫升(熱點),清晰地指示損傷位置。隨著循環次數增加,損傷擴展,熱像圖上的熱點區域也會隨之擴大、移動或出現新熱點,直觀展示損傷演化路徑和模式。局部溫升的幅度、熱點面積和分布模式的變化,還能間接反映損傷的嚴重程度,為量化損傷提供可能。
此外,它在識別應力集中和預測失效方面也很有價值。加載初期的顯著熱彈效應區域通常對應應力集中區,即潛在的裂紋萌生點。而在疲勞后期,局部溫升的急劇增加(熱點溫度陡升)往往是該區域即將發生災難性失效(如纖維斷裂、大面積分層)的預警信號。紅外熱像儀還可用于評估修復效果,通過比較修復區域與母材在疲勞載荷下的溫度響應(熱彈效應一致性、異常熱點),判斷修復的有效性和疲勞壽命。對于檢測早期或深層微小損傷,結合周期性熱激勵的鎖相熱成像技術能提供更高的靈敏度。
紅外熱像儀的優勢非常突出:非接觸、無損,不干擾疲勞過程;全場、實時監測,捕捉瞬態熱現象;快速評估疲勞極限;直觀可視化應力集中和損傷位置;高靈敏度可探測微小溫度變化;并具有量化損傷程度的潛力。然而,其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復合材料表面發射率可能不均勻,影響測溫準確性,通常需要噴涂啞光黑漆處理。環境干擾如空氣對流和環境輻射也需通過可控環境或補償措施來消除。空間分辨率限制了檢測微小損傷的能力,而標準被動式熱成像主要探測表面和近表面損傷,深埋損傷需借助主動熱成像技術(如鎖相、脈沖熱成像)。材料內部的熱傳導效應會模糊局部熱點邊界,影響損傷精確定位和大小判斷,需要結合熱傳導模型分析。最后,溫度變化是熱彈效應和內耗生熱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疲勞早期尤其需要仔細區分和解讀,要求研究者結合力學模型和疲勞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紅外熱像技術具有非接觸、可視化、實時監測等優點,無需在試樣上安裝傳感器,不會干擾其疲勞行為。該技術能直觀呈現復合材料、異種金屬焊接接頭等復雜材料疲勞過程中的損傷演變,為理解材料疲勞機制提供支持,并有助于實現疲勞試驗的智能監測與控制。其非接觸、全場、實時和高靈敏度的核心優勢,使其成為復合材料疲勞研究的關鍵技術。結合其他無損檢測方法和力學分析,紅外熱成像技術能夠更全面深入地揭示復合材料疲勞失效的復雜機理。